2025高考作文名校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1366-1370

2025/5

语文阅刊
|

字号:

2025高考志愿AI填报系统(开放)
安徽
请选择科目

    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材料围绕“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真知”展开探讨,指出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苏轼“至绝壁下”实地考察认知石钟山命名由来,当下人们借助网络认知事物面貌,但同时抛出关键问题:这些认知等同于真知吗?这引导我们对不同认知方式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其与真知的关系。
    剖析材料,明确核心概念
    材料中提及两种典型的认知方式。苏轼“至绝壁下”的实地考察,是一种亲身体验、深入探究的认知方式。他不满足于道听途说,而是亲身前往,通过观察、感受,最终对石钟山命名有了更准确的认知。这种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而现代人利用网络认知事物,网络具有信息丰富、获取便捷等优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各地的资讯。然而,网络信息繁杂,真伪难辨,容易让人陷入信息的海洋而迷失方向。
    真知,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知识。它不是表面的、片面的认知,而是深入、全面、准确的理解。
    多维思考,确定立意方向
    强调实践出真知,批判过度依赖网络认知
    :可以以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为例,阐述实践对于获取真知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当下人们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指出网络认知的局限性。比如,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养生知识就盲目相信并实践,却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知,不能让网络认知成为我们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
    辩证看待不同认知方式,寻求获取真知的综合路径
    :既肯定实地考察等传统认知方式的价值,也认可网络认知带来的便利。但强调不能片面依赖某一种方式,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科研人员在研究课题时,可以先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状,然后再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验证和补充,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接近真知。
    探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对真知的影响
    :无论是实地考察还是网络认知,都受到认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可能不同,这与个人的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有关。要获得真知,需要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比如,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因为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我们需要综合各种观点,结合史实,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明确文体,展现思考深度
    在文体选择上,若写议论文,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如哥白尼通过长期观察和思考提出日心说,达尔文环球航行后创立进化论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若写记叙文,可通过讲述一个自己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从片面到全面、从错误到正确的经历,表达对真知的追求。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紧扣材料,体现对认知与真知关系的深刻思考。
    【范文参考】:
    求真之道
    在探索世界的漫长征程中,人类凭借多样化的认知方式不断前行。从苏轼亲临绝壁之下探寻石钟山命名之谜,到如今我们借助网络快速勾勒事物轮廓,认知的途径日益丰富。然而,这些认知方式所获得的结果,是否等同于真知?我认为,认知仅是求知的开端,唯有经过实践验证与深度思考,方能抵达真知的彼岸。
    苏轼“至绝壁下”的求知之举,彰显了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不满足于前人的笼统记载与主观猜测,亲自乘舟考察,于绝壁之下亲耳聆听、亲眼目睹,最终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这种躬身实践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尊重,也是获取真知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当今社会,部分人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往往缺乏这种求真精神。他们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盲目跟风,导致虚假信息大肆传播。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难以获得真知,反而会陷入认知的误区。
    网络时代
    到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瞬间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学习丰富的知识文化。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然而,网络信息的繁杂性与碎片化,也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挑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信息的真实与否有时难以辨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以博取眼球、谋取利益;一些片面的观点和不完整的知识,容易误导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网络认知的表面,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验证,那么我们所获得的认知,只能是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根基。
    真知的获取,需要我们对认知进行深度加工。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整合。面对一条新闻,我们要思考其来源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面对一种观点,我们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判断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网络认知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认知的旅程中,我们既要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拓宽认知的广度;又要传承苏轼“至绝壁下”的求真精神,注重实践的深度。只有将网络认知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将信息收集与深度思考相融合,我们才能穿过认知的迷雾,抵达真知的彼岸。

 

输入分数,查看能上的大学
安徽
请选择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