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全国一卷作文详解+范文2篇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全国一卷写作试题“民族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设计,由来自阅读II的材料和补充材料共同组成,体现统编教材“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彰显教考衔接、延伸阅读的导向。
三则材料虽出自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但都围绕着“发声”“表达”这两个关键点展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材料一来自同卷阅读II文本一《鼓书艺人》,“想唱却开不了口”展现出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是时代的动荡、生活的艰难等),人们内心情感想要表达却受阻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是对现实的无奈、对责任的沉重感知等,体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
材料二来自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其中“嘶哑”体现了歌唱的艰难,却更凸显出对土地爱得深沉,即使历经磨难,也要为所热爱的一切发声;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其中“带血”象征着民族觉醒付出的巨大代价,而“拥抱”则是对民族同胞的深情与对民族崛起的坚定信念。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共同指向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体对家国、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勇于担当、积极发声的精神,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
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验。
立意指导
立意一
个体的每一次表达与行动,都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个体与民族在时代浪潮中相互影响、共生共荣。(高分作文)
立意二
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应心怀对家国、民族的热爱,勇敢发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担当,传承民族精神。
立意三
个体的发声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时代的强音,推动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平凡与伟大辩证关系。
精彩素材
❶标题示范
《以声为刃,以心为歌》
《空白处见深情,呐喊里藏山河》
《以声传魂,歌哭山河》
《心潮翻涌歌难起,铁骨铿锵韵自生》
《歌未出口情先哽,诗已成章气自雄》
《从犹豫到觉醒的民族精神》
《喉咙里的家国,歌声中的担当》
❷素材运用(主体段)
1. 沉默中的坚守:旧时代艺人的精神韧性
老舍《鼓书艺人》中“开不了口”的顿挫,恰似评弹大师徐云志的晚年。在特殊年代,这位创造“徐调”唱腔的艺术家被迫放下三弦,在市井街巷以修钢笔为生。他每日清晨对着晨光默诵唱词,用钢笔杆在掌心模拟拨弦的节奏——那些未说出口的唱段,早已化作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正如鼓书艺人在动荡中守护曲艺火种,徐云志用三十年沉默守护着传统曲艺的灵魂,直到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开口仍是“一声莺语响,半壁水云开”的清越。
2. 呐喊中的热爱:诗人与土地的生死共振
艾青“嘶哑的喉咙”里,燃烧着与诗人闻一多相同的赤忱。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陋室中写下《死水》,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悲愤呐喊,撕开旧中国的疮痍。他放下象牙塔里的诗笔,走上街头成为“民主战士”,最终用鲜血践行“诗人的天职是爱与责任”。这种将个体生命熔铸于家国苦难的“歌唱”,正如艾青在国土沦丧时写下的《向太阳》,让嘶哑的喉咙成为唤醒民族的号角。
3.担当中的觉醒:科学救国的无声突围
穆旦“带血的手”在科学界化作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抉择。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隐姓埋名十七年,在西北荒漠中从零开始搭建核试验基地。当西方嘲笑“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时,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出核爆参数。这位曾在西南联大朗诵《赞美》的诗人科学家,用布满裂痕的手掌托起蘑菇云,让“民族已经起来”的呐喊有了最厚重的注脚一一不是所有担当都需要豪言壮语,沉默的攀登往往更接近星空。
4. 沉默与呐喊的交响:戏曲传承的时代变奏
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若穿越到当代,或许能在昆曲演员单雯身上看见传承的新模样。疫情期间,这位青年演员被困家中,无法登台的她转而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昆曲小课堂”。镜头前,她用淡妆素服演示《牡丹亭》水袖,用弹幕互动解答“为什么昆曲要唱得这么慢”。曾经“开不了口”的传统艺术,在她的镜头里化作“用嘶哑喉咙歌唱”的新姿态——沉默的坚守是台下十年功的积淀,而互联网上的呐喊,则是让古老戏曲拥抱年轻观众的时代担当。
5. 民族觉醒的青春注脚:两代人的使命接力
穆旦诗中“带血的拥抱”,在脱贫攻坚一线化作年轻驻村书记的脚印。27岁的陈雨欣放弃都市白领生活,来到贵州深山村寨。初到村里,她因“娃娃脸”被质疑“能扛住山路吗”,却用三个月走遍86户人家,在笔记本里画满花椒种植图谱。当暴雨冲毁茶园时,她带着村民连夜抢救茶苗,双手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却笑着对镜头说:“这双手不是用来涂指甲油的,是要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新一代青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续写着“民族已经起来”的新篇章—一每个时代的拥抱,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温度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