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

时事政治

新都网>教育>时事政治>正文

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经济行稳致远

http://www.newdu.com 参加讨论 2021/1/23



    作者:倪红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自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重要会议上多次论述。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那么,为何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何谓新发展格局?如何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当前需要重点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为何要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向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的阶段演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都要求我国在重视外需的基础上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依赖,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9月15日,工作人员在2020线上智博会上介绍“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组合导航定位模块”。
    二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重构全球价值链的理性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从全球生产和贸易来看,以前的分工体系和利益格局已无法持续。全球贸易和全球分工,以及全球价值链贸易占比都出现停滞和下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正在调整和重组。全球生产分工的内化趋势明显,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区域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构建区域价值链,建立和完善国内价值链循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低成本比较优势的竞争战略不可持续。近年来,由于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环境成本加重等因素,过去“拼资源、拼消耗、拼投资”的粗放型发展老路不可持续。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承担研发设计、营销网络等非实体性高附加值活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走上创新驱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更需要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依托于内需创造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把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以国际经济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逐步转化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
    二、何谓新发展格局
    当前背景下的“国内大循环”是指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与此相对应的“国际大循环”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用换回的外汇支援基础供应业及基础设施,再通过重工业的发展来支援农业,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的循环关系。
    “国内国际双循环”则是指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之间有机联系的交互联系与沟通,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面科学认识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内涵:
    一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234美元,2019年攀升到10276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但也存在宏观需求结构失衡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重拾上升趋势,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消费已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净出口率逐年下降,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大部分年份为负。消费和投资成为我国“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国内市场效应作为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连接的“桥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二是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闭”,而是积极扩大开放。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开幕
    三是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成为题中之义。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是主要动能。利用内需诱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要促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链。
    三、如何形成新发展格局
    未来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应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亟须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各方面限制,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稳步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基于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区域差别大的基本国情,推进国内大循环必须要建立在统筹国内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长期来看,打通国内大循环,应审慎解决供给过度集中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重推进西部地区形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供给中心,通过打造产业链集群等方式提高成渝地区的供给地位,以形成东中西东北联动的国内大循环格局;要优化产业布局,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基于自身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甚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供应链合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交融合作。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产业链优势,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积极参与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不断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国际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搭建国家供应链平台,切实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复产,减低疫情的冲击,积极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
    三是畅通和融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在近期的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呈现区域化和本土化发展趋势。在内向化趋势下,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若干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对接,使之成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畅通产学研之间的联通,打通我国创新的市场障碍,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以国内价值链为依托,培育本土的“链主”企业(指在整个供应链中能够整合、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指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但专注于某一个细分市场,几乎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往往占有很高的细分市场份额,有独特竞争策略的企业)。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编辑:常琳)

栏目导航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04-2020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