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

时事政治

新都网>教育>时事政治>正文

政策落地实不实,关键要看获得感

http://www.newdu.com 参加讨论 2019/5/15



    沙磊
    养老金再涨5%、诊疗流程优化、油电气齐降价、增值税率下降、学校陪餐制度施行、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放眼2019年,更多民心所向、基层所盼的惠民政策密集推出,可谓“含金量”十足。
    这些民生政策是否抓得准、如何做得实,让群众有获得感是一项重大课题。从群众视角看,评价什么是真正给力的政策红包,人们的依据不是文件多寡,而是实实在在、直抵人心的获得感。换句话说,民生政策不只是宏大叙事,更关乎日常一餐一饭、一颦一笑;民生政策不应高高在上,而应始终保持触手可及、感同身受的温度。
    进入新时代,获得感更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有零花”的浅层次上,而是涉及生态环保、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民生工作量大面广,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教育、就业,哪项不是千头万绪,哪项不需要花心思、花精力去解决?社会转型变革加速,给民生政策提出新课题;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给民生政策增添新变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给民生政策提出新要求。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补齐的短板,新老问题交织,解决不好会抵消获得感、幸福感。尤其需要注意,民生政策从出台到最终得到群众认可,中间离着很远的距离,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当前某些地方扶贫工作就陷入“效果悖论”:扶贫没少花力气,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感觉不强烈,甚至不会心怀感激。
    因此,决不能以为民生政策一出台就万事大吉,而须打通“最后一公里”,以群众获得感为民生政策最终的落脚点和检验标尺。这就需要注意三个问题:有政策未落实、有落实没获得、有获得却无感。
    有政策未落实。再多再好的政策如果落实不了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形同虚设。现实中,有的官员习惯“用开会代替实干”“自拉自唱”,善于搞形式主义,栽盆景搭花架,做虚功玩花活,最终好政策停留在文件上。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如果仅仅是耍嘴皮子、摆样子,再好的政策群众也难有获得感。
    有落实没获得。有落实没获得或因一些民生政策目标与群众期待不吻合,或因一些民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跑冒滴漏”严重,又或者源于一些民生政策在执行中走形变样等等。如教育扶贫“漏人”、产业扶贫“垒大户”、金融扶贫“投不准”。如此这般,尽管政策有落实,但民众没有获得感或获得感打折。
    有获得却无感。一些民生政策群众虽然获得明显,却仍然不满。这或是源于政策宣传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群众知晓率低;或是因为部分群众盲目攀比期待大,以致边际效应递减;或是由于部分群众获得满满,别的群众只能眼巴巴看,心生不满;或是源于没带感情做工作,没有暖民心哪能得民意?
    与前两种情形相比较,“有获得却无感”以往关注不多,而在当前工作中,这种情况却越来越常见。甚至有些时候,民生投入越多,群众意见越大。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如果政策不透明、工作不细致、落实不走心,群众会认为优惠政策在实施中有“猫腻”,别人得到的更多,自然对获得无感。
    那么,增强民生政策获得感,当向何处发力?
    增强获得感,要强化问题导向。获得感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直奔问题,不断除弊兴利,是民生政策的应有之义。“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群众痛点在哪儿、问题症结在哪儿,施治的靶点就应该瞄准哪儿。买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娃……群众是通过每一项实事去感受民生温度,检验政策答卷。
    增强获得感,要合理引导预期。民生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实事求是、恰当合理。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过高标准,更不能吊高胃口,开空头支票。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开展经常性社情民意评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政策不养懒汉,杜绝不良导向,调节社会情绪,构筑心理防线,有效引导预期。
    增强获得感,要倡导参与共享。政策从纸上走向现实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需要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受益,肯干能干主动干,共建共治共受益;戒除看客心态,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奖惩分明、共鸣共振的良好局面。共享不止于物质成果,更是公共意识、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的共享。手拉手、心连心,有参与,方有获得感。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出一山拦。与民交实心、结真情,带着感情做工作,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惠民政策才能深入民心、深得民心;叫得响、立得住、获认可的硬招实招,才能让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编辑:原碧霞

栏目导航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04-2020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