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考试网,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时事政治 >> 时事讲堂 >> 正文

坚持稳字当头,决胜全面小康          ——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20/1/21  《时事资料手册》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一、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
    2019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依次为6.4%、6.2%、6%、6%,这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
    结束高增长之后,经济增速适度下降是合理和积极的表现,但绝不能持续不断地下降。当经济增速过低时,微观看,表现为企业的开工率过低、销售回款大量减少、财务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会导致工资发放、银行贷款归还等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通过就业压力加大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方式向基本民生传导;也会使银行因企业还贷能力不足而产生惜贷倾向,导致金融紧缩趋向。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当经济增速较大地偏离均衡增长水平后,会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内生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会进入加速下降的螺旋。
    2019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1%。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4.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1%,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 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7个百分点。与各方面收入增速下降相联系,前11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7个百分点(与工业企业收入增速放缓相联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1个百分点(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相联系);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居民、政府财政的收入增速都出现了大体同步的下降;随着各方面收入增速下降,相关的投资、消费需求增速也出现下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是一个例外,这也体现了政府所独具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能力。
    这些数据内在联系的系统性变化特点表明,经济内生性的下行压力确实在积累和增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是需求紧缩不断加强
    我国经济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总体呈持续下降态势。2010年~2018年,GDP增速从10.6%下降到6.6%(2017年GDP增速为6.8%,较2016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他年份增速均为下降)。
    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基本原因是需求的持续收缩。2010年,我国出口(美元口径,下同)较上年增长31.3%,2016年下降到-7.7%;受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明朗的影响,2017年~2018年出口增速明显回升;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前11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又降低到-0.3%。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23.6%,2018年降低到5.9%,2019年前11个月又降低到5.2%。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8.3%,2018年降低到9%,2019年前11个月又降低到8%。可见,无论内需还是外需,其增速均有大幅度下降。这必然会约束生产,导致供给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速持续下降。
    有分析认为,2010年以后经济增速的下降,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表现,是我国经济增长能力出现了长期趋势性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从理论分析角度看,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的是最大的供给潜力,不应包含需求因素的影响。因此,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应该从支持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供给能力方面来研判。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人力资源方面,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岁~59岁)总量为8.97亿人,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量为4.3亿人左右。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相对于经济增长需要,人力人才资源供给充裕。这也表明,尽管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下降,但由于存量巨大,因此尚未影响到我国的人力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资金方面,1982年~2008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为39.81%,2009年~2017年,平均为48.4%。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储蓄率比高增长时期还有提高,资金供给充裕。技术要素供给方面,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明显加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19677.9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19%。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正在形成越来越大的应用技术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国家主导的基础科研和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正在加快推进,基础性、重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也在加快形成。综上,与高增长时期比较,我国的要素供给条件并未明显降低。
    另外一种观点通过国际比较,归纳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进而推断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长期趋势性下降。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独自特点。如,我国的人口规模及与其相联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规模和程度要远高于目前发达国家相应的历史时期;我国处在生物信息技术时代的特点,也是目前发达国家相应历史时期所没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目前发达国家曾经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
    三、着力扩大内需,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决胜全面小康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完善和强化“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六稳”是彼此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核心是稳增长。
    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刚性要求,首先来自于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约对应增加2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核心是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其他“六稳”目标,也都与稳增长紧密关联。基于前面的分析,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关键要着力扩大内需。
    针对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关键是增加有效投资。因为消费是居民自主行为,主要决定于就业和收入增长。只有通过增加投资,增加企业订单,提高开工率,才能够使企业促进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发挥出来。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用好发行专项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等政策手段,注意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积极提振基础设施投资。要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本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要使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全面与国际接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相信2020年我国经济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实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成功实现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的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快速导航
考试用书
信息检索
站内   百度   Google
辅导课程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时事政治栏目导航
  • 时事新闻日报
    时事新闻周报
    时事政冶月报
    时事讲堂
    政府工作报告及政策
    时事评论
    时事热词
    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日常练习
    专项练习
    时事政治网为考研、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生提供时事政治、时事评论、时事历年真题、时事模拟题等考试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