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网,事业单位考试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事业单位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事业单位考试 >> 综合应用能力 >> 模拟题 >> 正文

2013年海南省事业单位申论专家押题试卷十之扩大内需(附详解)(一)

http://www.newdu.com 2020/9/16 事业单位考试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简答题

第一题15分,第二题25分,第三、四题每题20分. 1、 材料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 OO 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突出重点,认真选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这十项措施是: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
    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人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 2 0 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
    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预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 0 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 0 0 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 0 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 0 0 0亿元。
    2.在世界许多国家陷入金融危机、面临经济衰退之时,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中国同样在这场危机之中面临着考验。为了缓解发展中的矛盾,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战略,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此项战略的提出,不仅稳定了国内发展大局,也得到了世界的赞赏。
    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一些贯彻中央拉动内需战略的措施,体现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无疑值得称道。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更好地领会中央的精神。如果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上,而不是以此为契机去调整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水平、注重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步入发展的误区。近些年,一些地方由于发展理念出现了问题,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甚至留下了发展隐患。
    例如冈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不明、特色产业基础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清晰、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举措,单纯地以城市发展、基本建设扩张作为发展的目标等,导致畸形发展。正是因为还存在这种不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做法,我们就更有理由担心,在中央作出以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决策之时,会被某些地方把“经念歪,从而留下发展的隐患。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就拉动内需制订了十项措施,同时还制订了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从源头上进行有效地监管。这十项措施,从确保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虑,也是今后各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措施一经出台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下一步,关键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如何在各地的发展实际中贯彻落实到位,从而确保国家政策在地方执行中不出现偏差。
    3.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在被记者问到如何花好、管好4万亿投资资金时表示,这个管理难度是比较大的,不仅关乎到我们这一轮政策效应的发挥,也要对得起黎民百姓,用通常的话说,要对得起纳税人。所以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
    中央决定到2 0 1 0年投资4万亿元,并要求今年年底完成1 OO O亿元命令下达后,按照温总理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指示,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住房和建设保障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的落实。然而,这么大资金额度,投资项如此之多,时间要求之快之紧,是多年没有见过的。
    这几天,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每每把电视频道更换到各省区市上星电视新闻时,各个地方都在都专门成立向中央要钱、申请项目资金领导小组,一些省市区领导公开要求本辖区地市政府必须抓住“机遇,争取中央更多资金,快速上马项目。另一个现象就是有关媒体报道说,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地方企业纷纷带着项目来寻求支持,或来寻找机会,希望分一杯羹。围绕今年底前1 0 OO亿元投资的“蛋糕切割,国家发改委所在的三里河宾馆酒店爆满,除了各地发改委、招商局官员,还有企业界人士。
    这不由得使许多人担忧起来,这种看似“大跃进式一哄而起现象’’,改革前后我们吃了不少亏。这种集中的投资、仓促上马,可能引发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即使现在管理水平、掌控能力比以前提高很多,但是,可能造成的撒胡椒面、唐僧肉、跑冒滴漏、挪用等问题不得不防。
    4.投资、需求、出口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几个月来,在金融风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出口明显下滑。’。~
    为了有效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防止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无疑会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4万亿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的阶段性措施。虽然在改善民生、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输血只是暂时的,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还靠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依靠生产性投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手段。
    非生产性投资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带动增长、增加就业,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实现老百姓收入的稳步提高。非生产性投资只有与生产性投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产生更好的效果。
    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通过迅速启动“十项措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实体经济下滑带来的失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刺激实体经济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稳定、可靠的就业岗位。
    所以,在强调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同时,决不能放松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和促进。就眼前来说,要特别重视对已经遇到极大困难的出口型企业的保护和促进,切不可一手硬、一手软。
    5.百姓对中央这十项措施的实施效果抱以怎样的期待呢?
    一是加快解决分配问题。涨工资,可能只是扩大内需中的一个局部环节。但涨工资同样
    存在着操作难题: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说涨就涨了,在市场中“找食吃”的其他人怎么办?就业市场严重的供求失衡,涨工资又怎么可能落实到每个人呢?
    二是加快开发与百姓消费能力相适应的商品。有钱买不到称心的商品,现在绝不是少数
    人的感受。站在百姓角度上考虑“扩大内需”,虽然表面上我们的商品很丰富,但除了吃饭等生活必需性消费,“大件就只剩下房子汽车了,其他还买什么?“新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不能像吃饭穿衣那样,也开发出“实惠型、“豪华型等结构性商品,计百姓有更多的选择呢?
    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如今,本来不多的钱,花起来却很累的事层出不穷。百姓们在消费时后顾之忧太多,不能放开消费。食品安全、假冒伪劣让人防不胜防,内需就不可能扩大多少。
    6?外需减少已成定局,国人自然把目光转向内需。这也几乎成为全球各国对于中国经济
    一致的呼声。解决思路有两种,一是应急解困,一是改革阻碍内需提振的体制和机制因素,用最有效的方法刺激内需。显然,后者的难度要大很多。
    央行再次降息,连续三次降息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刺激内需,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活跃。
    已有经济界人士判断说,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出口受到欧美经济下滑需求减
    缓的直接影响,由外转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稳定发展的火车头,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高储蓄、消费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等。中国内需有很大的空间,从社会消费实际能力与高储蓄相比也是如此。往往就是这样,顺理成章的事情会让我们忽略曾经困惑我们的难题。目前要让内需动起来,至少有两个问题仍不容忽视:一要关注拉动内需的钱从哪里来?二要关注拉动内需的钱要去哪里?
    其实,这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大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我们并没有在这两个问题上真正找到答案,否则不会经济一遇难题立马想到内需,如今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再提扩大内需必将触及以上两个问题。在此轮启动内需中,我们能不能避免过去的那种靠投资拉动增长,政府投资力度越大,社会有效需求如跟不上,最终大量投资会消耗在投资过程中的老办法,成为后发难题。
    首先要看钱要去哪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中国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这些年是交织
    在一起的。上世纪8 0年代,家电行业一窝蜂上线,那时人们消费能力达不到产能的发展速度,电冰箱和彩电生产线很快从上百条减少到几家厂。后来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商品房相继出现积压,同样是人们的消费能力跟不上。眼下,出口遇到美国经济下滑,大量产能将转为内销,原本供应内需竞争就激烈的行业,产能将继续扩张,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等这些都是内需资金重要的去处,也是百姓不消费或者不敢大胆消费的原因所在。还有拉动内需消费的投资问题,一些获利丰厚行业的投资,民间资本基本是惨淡经营,支持内需的资金显然想进也困难。最近又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钱去哪里不清楚,单以为由外转内就能拉动经济恐怕是一厢情愿。
    而第一个问题则是社会各界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的文章

快速导航
考试用书
信息检索
站内   百度   Google
辅导课程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事业单位考试栏目导航
  • 招考资讯
    考试新闻
    政策法规
    公告通知
    综合新闻
    公共基础知识
    综合指导
    省情、国情地理
    政治常识
    经济常识
    法律常识
    科技常识
    生活常识
    人文常识
    历史常识
    管理常识
    公文写作
    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
    其他知识
    历年真题
    模拟题
    日常练习
    专项训练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综合指导
    言语理解与表达
    数量关系
    判断推理
    资料分析
    历年真题
    模拟题
    日常练习
    专项训练
    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指导
    申论热点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教师类
    综合辅导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专业知识
    面试
    历年真题
    模拟题
    日常练习
    专项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
    医疗卫生类
    综合辅导
    医学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
    医学相关知识
    面试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导
    专业历年真题
    专业模拟题
    专项训练
    面试
    综合指导
    结构化面试
    面试热点
    历年真题
    模拟题
    备考经验
    综合指导
    综合辅导
    综合指导
    真题解读
    专家访谈
    专家解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事业单位考试考生提供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共基础知识、面试等国家事业单位考试及地方事业单位考试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