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作文“使用‘学霸’与‘学渣’”审题解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所使用的词语,显示着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在校园、社会、家庭和网络等各种交际场合,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使用“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就此向《语文建设》编辑部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做文明交际的时代新人,着重考察考生的语用、审美、道德、文化等核心素养。
首先,要把握住有哪些任务。
其一,写什么?材料末尾“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中的“此”的理解很关键:此,指前文“有人使用‘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也就是本次写作的核心概念。不难看出,这个“此”恰好是对本则材料的写作话题“使用词语(基本概念)”的具体化,也进一步指明了写作的中心话题。接下来,紧紧围绕“使用‘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从“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角度来谈“你”的想法就行了。同时,不可忽视“校园、社会、家庭和网络等各种交际场合”这个范围。
其二,怎么写?从写作对象看,是给《语文建设》编辑部写,就不能不考虑语文自身的要求,甚至就“规范使用‘学霸’‘学渣’等词语”问题跟编辑探讨一下借助刊物更好引导文明用语的想法;从写作主体看,是要紧扣“你”即考生本人,所谈看法应合乎考生自身(当代青年学生)身份及生活、学习实际;从写作格式或文体要求看,写的是一封信,那当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与表达的得体要求;从写作的内容看,要考虑从“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等层面展开思考,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
其三,为什么写?笔者认为,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意图很明显,一是要从语文学习和语文建设的角度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努力提高以词语使用为中心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水平;二是提高考生认人识人、做人成人的水平,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与思考语言运用等社会现象,进而提升认识社会、适应时代的新境界;三是倡导全社会自觉提高规范用语、文明交际的意识,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美好氛围。
其次,要注意领悟命题人的思维考查意图。
这道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从思想层面来看,使用“学霸”“学渣”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难免其背后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无知的傲慢和对人的歧视,依题意,考生不可忽视其“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思辨层面来看,这一现象的背后有教育、文化、传统、现实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原因,需要去挖掘;如何对待或改变这一现象也需要从多角度思考。
最后,不出意外,部分考生很容易被“学霸”“学渣”带偏了思想的重心,带走了思维的节奏,从而一动笔就偏题或跑题。必须看明白,本题关注点是使用“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或“以‘学霸’‘学渣’称呼人”,侧重点是“使用”行为,即使用词语是否得当这一点上,如果考生写“‘学霸’也可以逆袭为‘学渣’”“‘学霸’‘学渣’没有统一的标准”等,显然是偏题或跑题了。
【问题列举】
1.偏题类:
(1)只谈“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本身的含义;
(2)不甘于学渣,努力成为学霸;或:“学霸”“学渣”不是一成不变的;
(3)泛泛谈词语使用问题。
2.跑题类
(1)莫以成败(成绩)论英雄;
(2)教育不要忘了本心;
(3)网络用语须规范。
3.论据类
(1)生拉硬拽。如引入谷爱凌、苏翊鸣、袁隆平、曾国藩等,意图不明,分析没有,让人莫名其妙。
(2)简单类比。如引入“屌丝”“高富帅”“白富美”“土豪”“蓝瘦香菇”“绝绝子”“YYDS”等网络用语并大谈特谈,竟不知意欲何为!
4.格式类
(1)完全不管不顾“书信”这一问题格式要求;
(2)格式不规范或不完整,如,或称呼不妥、问候语格式错位,或问候语缺失、落款没有等;
(3)写信人的身份不明,对方的存在感不强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