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96-500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姐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卢新宁的观点:“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选自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怀疑、信仰。她强调的是当今社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最后一句是说“因为坚强和信仰让人屹立不倒” 。
第二段以学者徐贲的文章明确观点“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可以怀疑,但需要坚信“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什么是“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信仰”,应该是善良、正义、友善、和谐、法制等等,代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正义的东西。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应将内容具体化。
写作时,考生可以以第一段内容为切入点,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即呼唤信仰的回归,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还可以阐述具体需要怎样去做。总之论述时要关照关键词“怀疑”与“信仰”。
【参考立意】
1.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2.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坚定信仰。
3.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
4.在怀疑的时代,我信仰正义(善良、友善、和谐、法制等等)。
【佳作】
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来信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名利双收,于是乎,就有很多年轻人被一些看似有经验的的前辈拍着肩膀说:“年轻人你不懂。”但我想说,未来的社会全被我们这些年轻人占领时又会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之下,那些能幸免于难的人不仅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所以,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世故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的生活,选择坚守理想和信仰,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这样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光明,这个时代便不再黑暗;只要我们依然拥有信仰,这个时代也将不再“怀疑”。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NextPage]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
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
【立意】
1.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
【素材】
1. 那么一味地读书,能否有创造呢?读书读死了,也就窒息了创造的活力;读书只有“读活”,完全领悟其中的涵义,善于灵活运用时才有可能创造。《孙子兵法》确是兵书,但其所述的内容策略却可推广到生活各个领域,索尼公司的管理者正是了解其内涵,看透其深远宽广的外延,从中获得了创造的借鉴,才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
2.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戴着眼镜的书呆子,正抱着一本《百科书》专注地看,还夹着一根鱼竿,坐在井边钓鱼!他还说:“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从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井中怎么可能会有鱼呢?他居然还念着:“鱼儿离不开水。”鱼儿离不开水是对的,可是井中有鱼是错的!很明显,这幅漫画的作者是为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不懂活学活用的人,不懂生活常理的'人而画的!我多么希望那些读书人能够灵活一点,懂得变通一下,不要那么死古板,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想得那么复杂,那样岂不是浪费精力?大家评一评,我说的对吗?
3. 读书要学以致用。古人曾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读的书不能说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书呆子”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佳作】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 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
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
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NextPage]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
“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分析任务。
个性任务:“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考生要针对“我在”来谈认识。“面向青年读者”,要求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象,内容要与青年紧密相关。
共性任务: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2.分析材料。
材料先引出“我在”这个中心话题,然后解释了“我在”的内涵,并且特别提醒考生要把“小我”与“历史、时代”联系起来。综上,材料的主要内涵是,身处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个体都无法置身时代洪流之外。我们应该自觉投身时代,关心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号召青年投身时代建设,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高考“立德树人”的理念相契合。行文中,可以联系2020年举国共抗疫这件事来写,当然也不仅限于此。
【立意】
①投身时代,成就自我。
②做胸怀天下、有担当的新青年。
③放下小我,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④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等。
【佳作】
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担当的。近来竟有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见社会与国家!这哪里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只想“娱乐至死”“佛系度日”,从未想过对他人和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绝望的自堕心态。而这种人竟成为“网红”,此理论一旦扩展传播,将污染多少青年的心灵!诚应诫止之。“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NextPage]
【素材】
1.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有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来说,应执笔趁韶华,笃志意更佳,握指成拳,聚沙成塔。“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之言更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勇担时代责任,在新时代书写新的历史,迎接新的辉煌。
2.青年担当,是时代之众望;青年担当,是人心之所向。十七年前,无数青年逆行出征,抗击非典,如今,许多青年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七十多年前,全国人民迎来了解放的春天,七十多年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人”字形铁路,攻克世界难题,如今中华儿女传承这份担当,让港珠澳大桥再次见证中国力量……现今,这份早已融入血脉的担当精神传承到我们手中,我们应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跑好脚下的每一步。
3.我们是青春的一代,我们是崛起的一代。我们的肩头扛的是责任,是担当,是精于业、勤于思,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如今,时代赋予我们重任,我们应回报时代以荣光。最好的青春含义写在摘下口罩后脸上的勒痕上,写在穿着防护服坚定的背影上,更写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头上。
4.奉献是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奉献是发挥个人积极性和创造的源泉,能自觉追求人生真、善、美;能自自觉提自我主体素质;能融洽入集体的社会,是真诚互助的桥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奉献是一种精神的开拓,寄托着多数人的支柱。奉献是为了自己以外的后人与后事,是灵魂的再现,感情的流露,事业的发展,多数人的幸福生活。那是无私的发现,是无奈的开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我的创造。
5.歌德曾说:“回报等于等价的付出。”这是一种新的启迪。我们都在人生的长河中续写着生命的故事,无论何时何地,奉献必定是一个永不褪色的片断,只有真正地理解“奉献”的含义,才能为人生留下欣慰的一笔。奉献,应该是尽可能将自己最纯洁、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一切,由衷地去作赠送;应该是受益人精神到心灵都得到几分欢跃。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本题围绕“躺平”来分析立意。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这一现象,第二段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有人否定,认为这样意味着预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认为这是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认为“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这三种评价有肯定也有否定,也有比较中和的评价。
程民生教授认为“可不敢一直躺平”,他没有彻底否定“躺平”,他否定的是极端的、长时间的“躺平”,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做,一直消极逃避是不可取的;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和品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品格,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积极向上,才能担起时代的重任;宋儒吕祖谦认为“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他否定了“自安”式的“躺平”行为,认为社会需要人们积极进取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三人的观点更加中肯、积极而理性,都指出“躺平”还是需要警惕的。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来说,“躺平”都有一定危险。写作立意时,如果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立意:
1. 躺平并非向生活缴械,重在适己而行。
2. 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3. 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4. 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5. 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NextPage]
【佳作】
与其苟且躺平,不如奔向远方
近来,“躺平”一词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更有不少青年发出“只想躺平”的呼声,这于当代青年而言,真的是所谓的“生存智慧”吗?
在我看来,“躺平”不过苟且一时,我们更应该奔向诗和远方。
“躺平”一词引发我的深思,当代青年主动“躺平”究竟是利抑或是弊?在这个时代的背景里,很显然,弊大于利。“躺平”一词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少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在互联网全面化,而时代却在内卷化的今日,多少青年苟且于眼前,成为一名“节奏划水大师”。原本于古人而言所不可预知的事情,却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预先测试,生活渐渐地失去了惊喜感与仪式感,变得千篇一律,导致不少青年形成“躺”知天下事的思想。
“我迈开步子,奔赴下一场山海。”这是我曾见过所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句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味躺平又怎能奔赴山海、收获幸福呢?“躺平”一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同样爆红的“佛系”一词,二者显然师出同门。我并不否认适当的躺平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无疑奔跑更有一番风味。倘若威廉•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亦选择“躺平”,拘泥于稳定的工作与美满的家庭,又怎会留下震惊后世的画作?假使张瑞敏安于现状“躺平”,又怎会把海尔推上世界电器舞台,成为家电行业一大巨头?假如杨丽萍“躺平”,又怎会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瑰宝《孔雀舞》呢?所谓“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胸怀大志,奔赴山海。
生活不可无标准。而“躺平”的低标准更不应该出现在当代中国青年身上。若是苗家刺绣传承人麻兴姐不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如何传承苗家刺绣精髓所在?若陈陆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如何为救洪之时将生死置之度外?若陈薇不以高标准对待科学,如何研发新冠疫苗?
人不可“躺平”,国家更不可。国际格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估算的。如今世界趋向于多极化格局,美国对中国设下的考验时刻警醒着中国万不可“躺平”!在这时代洪流之中,更应开拓进取,奔向远方。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躺平”只能逃避一时的身心受损,却永远都无法抵达诗和远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代的重担已沉甸甸的压在我们肩头,那我们,又怎能躺平?
迈开步子,奔赴山海,一览山河美景,岂不比“躺平”美哉?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青春美,治愈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首先肯定全红婵“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接着指出这种从汗水、泪水和力量中孕育出的青春美的意义,可以治愈当下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一可以谈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即该追求怎样的美;二可以谈自己发展的方向,即成长为怎样的青年。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先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再识新审美,自信绽芳华”,接着由全红婵联系更多积极自信的青年事例从正面论证,然后联系当下的“外貌焦虑”等畸形审美进行正反对比,并引发“当下该如何绽放芳华”这一思考,阐述正确的做法,最后回归材料,呼应开头。
立意:
1.弘扬中国美,砥砺青春行。
2.美是永不放弃的坚守。
3.正确审美,让青春绽放。
4.中国美,在于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
[NextPage]
【佳作】
除追捧颜值之风,扬中国朝气之美
当全红蝉以轻巧的一跃跳入水中,当评委齐刷制地亮出满分,相信没有人不被这个十四岁的女孩折服。她的惊鸿一跳,跳离了近年畸形的审美文化,跳出了朝气蓬勃的中国之美。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让我们对审美有了正确的认知。
犹记盛夏,奥运之火熊熊燃烧,运动健儿争金夺银,他们以汗水、泪水和力量展现中国美。
美,是由内而外的。你看,“小猴子”侯志慧举出举重队首金;你看,巩立姣奋力一掷夺金圆梦;你看,樊振东作为小将崭露头角。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美女,但当他们取得胜利,突破自己时,他们眼眸中耀眼的光,脸上灿烂的笑容,都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最美的。这美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脸蛋与身材,而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朝气与自信,有着奋斗向上的态度,有着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都是关于美最好的体现。
反观当下,畸形的审美价值观大行其道,“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影响着多少人的健康生活。蚂蚁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鸡蛋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噩梦;为了减肥过午不食、不吃碳水、吃减肥药,引发了多少健康问题。深陷焦虑的人们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美丽,忘记了什么是健康蓬勃,什么是朝气自信,成为了一具美丽的骨架,徒有其表。这难道是美吗?
更有甚者提出“颜值即正义”的无脑言论, 三观跟着五观走,在追捧颜值中迷失了自我。当自己的“偶像”违背道德、罔顾人伦或对历史选择遗忘而参观靖国神社后,盲从者居然为他们洗白喊冤。这样的风气必须扼制,只有除去追捧颜值之风,摒弃颜值至上的歪理,方可治愈焦虑,弘扬朝气之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不囿于皮相。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在于精神,在于灵魂。奥运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很美,深入乡村进行饮水安全推广的任晓媛很美,挑灯夜读向着自己的热爱奋力前进的钟芳蓉很美。每一个人都有美的潜质,正如顾城所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当一个人朝气自信地向着目标前进,当一个人跌倒后也坚持站起来,当一个人的身上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就是美的。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诚哉斯言,再美的皮囊,没有了灵魂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只有摒弃追捧颜值的歪风邪气,方可弘扬汗水、泪水与力量中孕首出的中国美,那才是值得弘扬的美。
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 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选择哪些作品,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供大家探讨:
生命赞歌 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 科学之趣
文化传承 英雄情结 思辨创新 自然之美
请从中选择两个主题,并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署名为“辛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明确出题人的写作要求。
要求1:选择两个主题。
要求2: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本质就是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为论据进行论证、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的核心思想关联本材料当论点展开论证。
要求3:以即将毕业高三学生身份,本质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表述口吻,带着对语文学习的反思、沉淀来进行思考性表达。
要求4: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此要求本质有两点,第一是对象意识,对象意识对表达语气提出要求,对表达措辞提出要求;第二就是格式,书信体,若不能很好完成书信体的格式要求,阅卷标准中肯定要扣分。
要求5:表达你对高中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本质就是我们的论点最好都是围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这相当于二元元素作文,训练过的学生不陌生,头脑中瞬间反应高考论述类文本——诸子之学的“照着讲”与“接着讲”。
要求6:署名为“辛昇”,本质是统一署名,但是我的学生还需要去想想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辛——辛苦,昇,升也。唯有历经辛苦,方能学业有升,品格有升。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
1.创新是永恒的动力
2.传承和创新并存3.万里求学,只为家国
4. 青春梦想尽在家国情怀
[NextPage]
【佳作】
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尊敬的主编:
您好!在前不久,我得知了自2020年开始,新高一的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作为一名即将要结束高中生活的学生,虽然无法在课堂上见到这本教材,但作为一名旧教材的使用者,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
这刚,是指传承几千年的英雄情怀;这柔,是指诗情画意的审美取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我遇见了站在北固亭,渴望带着吴钩去杀敌的辛弃疾。那时候,“国破山河在”,他仰慕孙权式的英雄,渴望成为英雄而不得。还有那“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放翁在《书愤》中饱含热泪,只能借笔从戎。他们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心中描绘了英雄的模样,他们目光坚定,满心家国。
我希望语文课本中多些这样的英雄,那么中国就多些精忠报国的栋梁。今年国庆阅兵,院校科研方阵首次亮相,他们是军事科研领域的高材生,71%是博士学历,而课堂上赞颂英雄们的朗朗书声就是他们在心中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当然了,如果语文课本仅有手持钢刃的战士,不足以描绘锦绣中华。
假期游玩,我在滕王阁眺望时,看见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秋雨过后我在公园漫步时,明白了“空山新雨后”的清秀;月夜冥想,我来到满池荷花边时,感知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些美好,自然都是语文书中的恩赐。
含蓄委婉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巔峰。先贤们留下的不仅有美景,更有融汇在美景中的各样情感。诗人若心情大好,那景色便是山清水秀,绿叶红花,诗人若是情绪低落,那景色便是压城黑云,风急猿啸。寓情于景的手法,给了我们太多美的享受,而这种如细雨无声般的表达方式,也让浮躁的青年多了一分宁静。
如果说,东方表达是含蓄的,那么西方表达就是直接的,《中国有嘻哈》等节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所喜爱的,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说唱作品融入了中国元素,那些湖光山色,那些细语呢喃不仅不会老土,反而使得说唱更显潮流。
于成长,英雄气概给我们风骨和启迪;于生活,审美取向给我们气质与才华。
因此,我写下这篇满载期待的文字,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敬祝编安!
辛昇
素材: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屈原屈辱投汨罗江成为万千中华魂,时时提醒我们什么是正义。因为爱,文天祥在零丁洋里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绝唱!因为爱,陆游咏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
2.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4.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5.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钧之势奋力拼杀,江上漂来一只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6. 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惨淡的黄昏,一位年轻的壮士踏着最后一抹斜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字,你——荆轲映入了我的视线,站在易水河畔,你那为国分忧的爱国之心让我震撼不已。为了报效太子,更为了让我们这些燕国的子民继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刺秦。此刻“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壮士,让我送你一程吧!当你“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时,我们早已“垂泪涕泣”,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你凯旋的身影。报国路,险象环生,你以如燕国大地般宽厚的脊背,负起了太子及百姓的重托,“士为知己者死”,国家多事之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切都让我万分激赏,“回首河山空荡响,只留风雨响青萍”不会是你的叹息,“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才是你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你此去也许会“壮志难酬”,也许会“英雄气短”,但你毫不畏惧,就为这,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结构层次:
1.题目《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直击主题。
2.开篇点明自己身份,结合现实,引发我们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亮出观点: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
3.主体段落,阐释刚柔的内涵,结合课文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滕王阁序》等文章,跨越时空,多方面论证观点,内容充实,符合题意,朴实自然又不失灵动,表达准确到位,句式的灵活多样。
4.结尾段紧扣中心,重现自己观点。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