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4种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方式,列举出来,供您参考。
一、2020年全国Ⅰ卷
渗透到文学类阅读中考查
全国Ⅰ卷,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海明威《越野滑雪》,试卷第7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中的D选项,将必读名著《老人与海》引入: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第9题则直接考查“冰山理论”,利用阅读《老人与海》学习的理论来解读考试文本: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将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渗透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这种方式是对整本书阅读能力深层次的考查形式,如果命制的题目科学巧妙,会是一种很棒的思路。
二、2021年北京卷
用“微写作”考查整本书阅读
北京近年来以“微写作”为形式载体来考查整本书阅读,很有特色,值得推广。如:
1.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2.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成理。
2021年的北京题则进一步考查名著中的细节,避免学生“蒙混得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北京卷的考查方式最早落实了整本书阅读理念,不偏重对内容的死记硬背,能较好地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活动。
三、2020年江苏卷
专设附加题考查整本书阅读
2020年江苏卷附加题设有两道名著阅读题:一道是选择题,考查了对《三国演义》《茶馆》《哈姆雷特》等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另一道是简答题,结合诗句简析王熙凤的形象。不管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是针对内容的考查。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2.《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显然,江苏卷考查的文学常识或者具体知识点,这显然与整本书阅读的设置初衷有一定的距离,不应该在考试中过多出现。这种考查方式随着江苏省进入新高考模式而宣告终结。
四、2021年天津卷
不必读整本书也能得满分?
2021年天津卷的高考名著题为——
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天津卷尝试探索内容与方法的整合,结合作品内容来探讨某个问题,有人说考生不必读整本书也能得满分,与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不符。
四种考查方式各有所长,但是很少能考查出“整”的特点。我们期待2023年高考题能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