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艺以不可阻遏的趋势和不可思议的内生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文艺在当代重要的实践之一。从产品数量、作者队伍、用户规模等维度考量,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文艺大国。然而,20多年的井喷式野蛮增长,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低俗、盗版、同质化严重、娱乐至上的不良倾向,导致人文价值混乱、行业生态恶化,等等。那么,如何实现网络文艺的快速、健康、高品质发展?努力提升全社会网络文艺素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如网络文艺不等于“网络十文艺”一样,网络文艺素养也不等同于“网络素养十文艺素养”。文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传播和接受三个环节。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进化到今天的数字传播,网络文艺从单一媒介到融媒体,从虚拟现实(VR)到人工智能(AI),网络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和熟练掌握数字科技与新媒介工具。当然,网络文艺的科技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工具化使用新媒介和数字化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网络文艺的互联网思维习惯、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等。
网络文艺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网络时代不是对创作者的知识储备要求降低,而是要有更为丰富复杂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底蕴要求。要知道,网络文艺尽管是一种新型文艺形态,但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新媒介技术、时代生活、传统文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只有年轻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自觉关注现实,紧贴时代,发扬和继承千百年来的中国文艺道统,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就,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艺精品。
我国的美育是个短板,这也许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艺对于审美主体也即庞大的网络受众来说,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显然存在较大缺失。理论界要积极研究新的审美范式,建构新的审美标准。作为泛文娱产业时代主要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的审美方式也出现根本性变化,即从静态审美走向动态消费活动。网络文艺在审美领域提出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备完整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品鉴能力,避免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走向歧途。
由于网络文艺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具有多种特点,仅仅依靠网络作者的人文自觉、用户的审美能力提升和法律法规的规训与惩罚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自觉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网络文艺商业机构在追求产业利润的同时,要做到义利兼顾,时刻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
全社会要把网络文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体系来看待,共建网络文艺环境,优化网络文艺空间。这就有必要建立网络文艺素养的培育体系和提升机制,把网络文艺素养的检测和考评常态化、机制化。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吸纳理论评论界和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发掘和培养文艺消费与鉴赏批评的引领力量。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艺素养,你我都要有》)
材料二:
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文艺向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加速渗透,正在迅猛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网络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要想发挥更大作用,就迫切需要更加深度化、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网络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与历史上许多新文艺类型的发生和成长一样,网络文艺在其“野蛮生长”初期也曾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天然的人民性终究会得以充分彰显,人民坐标在自我认知中会逐步得以强化,这既是其理论自信的根源,也是其理论建设的基点。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