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高考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高考成功 梦想成真!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高考 >> 高考语文 >> 复习方法 >> 正文

2022高考复习: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清单

http://www.newdu.com 2022/3/7 高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
    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近来试题的考查形式同比喻,这里不重复。下同。
    高中语文(id:gzyw11) 编辑整理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id:gzyw11) 编辑整理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高中语文(id:gzyw11) 编辑整理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
    难道……吗 +不  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    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十、对比
    1.定义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2.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3.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高考语文,复习方法的文章
快速导航
培训信息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高考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高考动态
    考试大纲
    高考热评
    报考指南
    高考政策
    招生计划
    公告通知
    高考语文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作文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题组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数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导数及其应用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
    数列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
    算法初步、复数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不等式选讲
    公式定理、二级结论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文科)
    一轮阶段考试(理科)
    一轮阶段考试(新高考文理合卷)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文科)
    历年真题(理科)
    历年真题(新高考文理合卷)
    模拟试题(文科)
    模拟试题(理科)
    模拟试题(新高考文理合卷)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英语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语法与词汇
    二轮专题复习
    听力
    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语法填空
    写作
    口语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日常练习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课外阅读
    高考政治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时事政治综合
    时政汇总
    热点透析
    名词解释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历史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希腊、罗马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物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质点的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机械能
    碰撞与动量守恒
    电场
    电路
    磁场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传感器
    原子与原子核
    热学
    振动与波、光学、电磁波、相对论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化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合、性质和分类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化学能与热能
    电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

    乙醇、乙酸及基本营养物质
    化学实验基础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地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生物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生命历程
    遗传的分子基础
    基因的传递规律
    变异、育种与进化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实践
    现代生物科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考点测试题库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日常练习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文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理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外语
    基本能力、通用技术
    强基计划、保送
    复习辅导
    笔试真题
    面试真题
    模拟试题
    全套资料
    全套试卷
    经验交流
    高考状元
    专家答疑
    家长专区
    专家谈学习方法
    考生谈学习方法
    保送生谈学习方法
    减压方法
    报考经验
    考试手册
    经历高考
    健康顾问
    综合辅导
    高考网为高考考生提供高考动态、高考招生信息、高考政策大纲、高考作文、高考试题、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等高考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