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高考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高考成功 梦想成真!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高考 >> 高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百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6/6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 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 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 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 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老师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 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 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 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 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 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 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 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 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 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 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 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 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 (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 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 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 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 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 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 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 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 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梳理二
    第2课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1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 :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避免*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高考辅导,复习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模拟题,押题,答案,解析,信息卷,预测试卷的文章
快速导航
培训信息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高考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高考动态
    考试大纲
    高考热评
    报考指南
    高考政策
    招生计划
    公告通知
    高考语文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作文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数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导数及其应用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
    数列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
    算法初步、复数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不等式选讲
    公式定理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文科)
    一轮单元测试(理科)
    一轮阶段考试(文科)
    一轮阶段考试(理科)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文科)
    历年真题(理科)
    历年真题(文理合卷)
    模拟试题(文科)
    模拟试题(理科)
    模拟试题(文理合卷)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英语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语法与词汇
    二轮专题复习
    听力
    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语法填空
    写作
    口语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课外阅读
    高考政治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时事政治
    热点透析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历史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希腊、罗马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物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功和能
    动量守恒定律
    静电场
    恒定电流
    磁场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传感器
    原子与原子核
    热学
    振动与波、光学、电磁波、相对论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化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合、性质和分类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化学能与热能
    电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

    乙醇、乙酸及基本营养物质
    化学实验基础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地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生物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生命历程
    遗传的分子基础
    基因的传递规律
    变异、育种与进化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实践
    现代生物科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文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理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外语
    基本能力、通用技术
    强基计划
    复习辅导
    笔试真题
    面试真题
    模拟试题
    全套试卷、资料
    经验交流
    高考状元
    专家答疑
    家长专区
    专家谈学习方法
    考生谈学习方法
    保送生谈学习方法
    减压方法
    报考经验
    考试手册
    经历高考
    健康顾问
    综合辅导
    高考网为高考考生提供高考动态、高考招生信息、高考政策大纲、高考作文、高考试题、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等高考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