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高考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高考成功 梦想成真!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高考 >> 高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正文

朱明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写心得与使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高三政治教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编写心得与使用建议
    朱明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依照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编写的必修课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唯有一个课程模块是全新的,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的模块,必有全新的问题。根据教材编写过程中反复征集的各方意见,尤其是通过试教听课、访谈所了解的各种信息,我真切地感到新教材的使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拟在梳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同老师们分享一些自己的编写心得与使用建议。
    一、为什么要建构这个课程模块?
    首先,“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意义的明确阐述。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拔节孕穗期”,需要依托相应课程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相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探究性”“理论性”、义务教育阶段“体验性”“启蒙性”学习的特征,高中阶段的课程应具有“常识性”学习的特征。
    其次,依据新课标,如果说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什么最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要说这一变化最显著的是什么,那就是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程模块。这一模块既能初步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常识,又可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共同使命的论述,也是高中阶段打造专门模块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
    概而言之,在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的视野下,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体,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这是建构相关课程模块的主旨所在,也是编写相应教材无可替代的使命所在。
    二、为什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
    依据新课标有关模块内容的规定,本模块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两部分。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二者缺一不可。对此,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论述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从两个逻辑相一致的视点,表达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从两种意义相兼容的视点,揭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从两个时段相关联的视点,体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两个基本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课程讲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就是为了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课程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就是为了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名称,就是意味着讲“什么是”它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讲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把握本模块在必修课程实施中的站位?
    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载体,着眼于内容目标的实施,需要我们在必修课程的大格局中把握每个模块的定位。这是因为,依据新课标,“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总体框架”,承载着全面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四个模块的共同担当:既要讲“什么是”,又要讲“是什么”。因此,依照课程设计的系统安排,四个模块又各有其特定的使命。就本课程模块而言,它采取历时性叙述、全领域覆盖的方式,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模块2、模块3、模块4采取共时性叙述、分领域展开的方式,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见,出于全部课程实施的通盘筹划,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之间“一托三”的组合,有助于充分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而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内容的实施来看,在必修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定格模块1,重点在于明确“精神实质”是什么,此后三个模块展开讲什么是其“丰富内涵”。
    这里,还需要特别关注:这种依赖多学科学理支撑的课程形态,正体现了高中课程“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独特要求。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观察中,同样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来看,高中课程与高校课程的显著区别也在于此。
    四、如何认同整合教材内容的逻辑框架?
    依据新课标有关模块内容的概述,解构教材逻辑框架的思路,需留意几个基本的观察点。
    比如,从一般过程看各具特色、从统一性看多样性,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逻辑起点。
    又如,一看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二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源流,三看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三个意味”的历史方位,展开全部教材内容的逻辑线索。
    再如,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基于“三个伟大飞跃”的时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的逻辑顺序。
    最后,总揽全部目标的达成,“明大德,筑牢理想信念”,这是贯穿教学全程的逻辑主导。
    综上举要,关键在于认同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内容的对接。回想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找到学习社会发展史的落脚点;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夯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下列图谱所示
    
    五、如何规范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
    从内容结构来看,对照新课标,教材没有分设两个单元,而是并列四课配置教学内容。其中,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随后,对应“三个伟大飞跃”的时段安排三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复兴之路的奋斗历程,阐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如此布局,既从整体上遵循了新课标呈现的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又适当压缩了社会发展史的篇幅以减轻教学容量,以便更为集中、更为充分地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
    从层次结构来看,教材分为课、框、目三个层次。课题,明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大观念,并用导语表达学习旨要和重点。框题,明示了教学专题,力求框定教学范围,是整合相关内容的基本环节。目题,明示了教学要点,大体一目一得一学时,是细化内容目标、掌控教学进度的基本单位。
    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层次结构来看,全部课文之后安排的“综合探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不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
    “综合探究一”,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世纪之问,集中阐释了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具体意涵。就理论逻辑而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
    “综合探究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集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它包括:纵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理由;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整体解构教材逻辑框架和目标设置的点睛之笔。
    六、如何读懂教材内容的叙述方式和呈现方式?
    从改进叙述方式的立意来看,教材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叙事,以求更符合学生接受初级理论教育的认知规律。据此,把握教材叙述方式的特点,有两个看点。一是从内容叙述的顺序看,教材是通过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再到“综合探究”中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比如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就是先描述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事实,呈现各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再现其相互作用的现象,然后用“结语”阐明唯物史观的理论意涵。二是从内容叙述的全程看,力求清晰地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主线,但并非只讲主线。诸如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线索,或辅或从或暗,在教材中也是一以贯之的。
    从改进呈现方式的立意来看,强调教材不只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充分发掘教材引导教学的功能,更要倚重呈现方式的设计。据此,本教材的全部文本,分正文和辅文两种文字。正文(宋体字),表达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辅文(楷体字),涉及“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分别对应焦点问题的辨析、相关素材的拓展、理论观点的释义。正文与辅助文的使用功能、表达风格不同,行文逻辑也是分立的。要寻求整体一致、有机合成的效果,不仅二者之间的搭配应体现直接的相关性,而且在正文中有辅助文穿插其间,但行文逻辑不宜中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探究与分享”,它同正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被视为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探究与分享”,大体有两类:一是处在每个目题之下,响应这个目题所涵盖的内容,提供相关事例、数据、资料,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当展开学习活动的切入端;二是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紧扣不同段落的正文,就疑难问题提醒学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交流分享。
    概而言之,以基本观点的表述承载学科任务的正文;以具体素材的运用支撑基本观点的“相关链接”;以议题为纽带连接基本观点、启动思维过程的“探究活动”;以适当点拨取代程式化推理的“专家点评”。这样的设计既有减轻学习负担的期待,更有改变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追求。
    七、如何使用教材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永远的话题依然是降低难度、减轻分量。如前所述,从根本上解除有关教学分量的疑虑,取决于课程目标设置与教材编写理念的把握,非如此,难以避免泛化教学内容的误区。此外,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方和使用方来说,往往还会共同面对这样的纠结: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读不懂、需要教师讲解而又不易讲解,并且不属于内容目标的设置,包括术语、概念、事例、数据等,我们称之为“信息单位”。毋庸讳言,这种“信息单位”越多,教学负担越重,内容越不好把握。为此,教材编写方要避免用堆砌“信息单位”的方式讲概念、出观点、作结论,而应细分析、多描述。即使出现在辅助文中,也要强调常识性、看得懂;特别提倡多用事例“广积粮”,以防止导致新问题、新疑点的“信息单位”。教材使用方要明白一些没有列入正文的“信息单位”,并非因其理论意义不够格,而是我们确定内容目标主要是基于课程理念。要理解教材中如出现这类“信息单位”,一般是出于行文逻辑上的需要而难以避免,不必从理论意义“深挖洞”。
    具体到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有三个共同维度,建议特别关照。
    一是,凸显基本观点。作为教学目标的观点,不仅是纯知识性的理论观点,而且兼具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价值引领的指向,统领、统筹全部内容的配置与实施。
    二是,关注思维过程。作为达成观点的过程,与其说它是学科逻辑的演绎过程,不如说它是学生亲历亲为的探究和分享活动,即展现建设性批判思维的过程。
    三是,统筹知识经验。作为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要自觉依赖历史学科教学的支撑,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形成互补,以寻求教学效率、效能和效果的最优化。
    为此,教材使用应主要表现为这样两个着力点。其一,围绕议题,这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其二,强化辨析,这是“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
    八、如何依循素养导向评价教材使用效果?
    毫无疑问,所有涉及教材使用的问题,终究要归结为学习效果的评价,都要与素养导向的评价相契合。理解这种评价的意义,包括考试测评,既是坚持新教材编写理念的应有之义,又是学好、用好新教材的关键环节。
    首先,必须明确:这种评价的政治意义,其焦点在于教材阐述了什么基本观点,而不是“概念定义”。比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支配社会发展进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会实现,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等。
    其次,应该懂得:这种评价的学理意义,其焦点在于学科素养的行为表现,而不是“标准答案”。在明确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应允许和鼓励被测试者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素材,基于不同经验、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表现过程,我们推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质量,建立考试评价的指标体系。比如,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能否以恰当方式通过推理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阐述问题是否有独到之处(方式、见解);等等。
    由此可见,遵循这样一种“有共同标准、无标准答案”的测评逻辑,就是所谓素养导向的评价。使用教材,唯其强调凸显观点、强化辨析,关注过程、淡化定义,围绕议题、优化案例等要领,才能匹配这种素养导向的评价理据,从而摆脱“作茧自缚”的标准化评价的制约。
    综上所述,新教材新在哪里?我从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到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点,从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习方式的倡导,从教学任务的完成到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简要说明。要说阐述所有问题有什么根本遵循,那就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我认为,这也是使用新教材开展教学的总要求。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9,朱明光。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高考政治,复习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的文章
快速导航
培训信息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高考栏目导航
  • 高考资讯
    高考动态
    考试大纲
    高考热评
    报考指南
    高考政策
    招生计划
    公告通知
    高考语文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作文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数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导数及其应用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
    数列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
    算法初步、复数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不等式选讲
    公式定理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文科)
    一轮单元测试(理科)
    一轮阶段考试(文科)
    一轮阶段考试(理科)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文科)
    历年真题(理科)
    历年真题(文理合卷)
    模拟试题(文科)
    模拟试题(理科)
    模拟试题(文理合卷)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英语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语法与词汇
    二轮专题复习
    听力
    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语法填空
    写作
    口语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
    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课外阅读
    高考政治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时事政治
    热点透析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历史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希腊、罗马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物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功和能
    动量守恒定律
    静电场
    恒定电流
    磁场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传感器
    原子与原子核
    热学
    振动与波、光学、电磁波、相对论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化学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合、性质和分类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化学能与热能
    电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

    乙醇、乙酸及基本营养物质
    化学实验基础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地理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生物
    综合辅导
    一轮基础复习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生命历程
    遗传的分子基础
    基因的传递规律
    变异、育种与进化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实践
    现代生物科技
    二轮专题复习
    三轮冲刺、押题、热点
    知识总汇
    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一轮单元测试
    一轮阶段考试
    二轮专题练习
    三轮冲刺练习
    题型练习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系统复习资料
    学业水平考试
    教学资源
    高考文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理综
    复习辅导
    历年真题
    一轮阶段考试
    模拟试题
    试卷评析
    高考外语
    基本能力、通用技术
    强基计划
    复习辅导
    笔试真题
    面试真题
    模拟试题
    全套试卷、资料
    经验交流
    高考状元
    专家答疑
    家长专区
    专家谈学习方法
    考生谈学习方法
    保送生谈学习方法
    减压方法
    报考经验
    考试手册
    经历高考
    健康顾问
    综合辅导
    高考网为高考考生提供高考动态、高考招生信息、高考政策大纲、高考作文、高考试题、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等高考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