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

高考

新都网>教育>高考>正文

2022阳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参加讨论 2022/5/13

山西省阳泉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测试试题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阐释是经典形成过程中整合性的一部分,文本能否被保存下来取决于一个恒定的文本和恒变的评论之间的结合。文学经典因阐释与再阐释的循环而得以不朽。但是,在重新审视与思考当前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调整中小学教材和课本、编纂各种文学选本等在内的文学经典化实践路径时,我们会发现,能让文学经典获得新生的一个重要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这就是对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对于创造性阐释,赵沛霖《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曾指出:“文学经典虽有实实在在的文本存在,但那只是一种潜在性的存在,而不是现实性的存在。要把潜在性的存在变成现实性的存在就需要学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创造性阐释。”
    确实,文学经典需要创造性阐释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的文本具有多义性,因而为接受者自由发挥和创造性阐释提供了广阔天地。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同时具有开放性,处于不同语境的读者会对作品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可以说,作家创作出来的文本,只是意义的生长点,而不是意义的全部。只有加上读者的再创造,其意义才得以延伸和完充。
    詹福瑞在《论经典》一书中,曾将文学经典划分为两个层次,他说:“经典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次生层包括整理与注释文本、评点与批评文本。”文学经典的创造性阐释则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次生层面。亦即言,在进行整理和注释、点评和批评时,要从艺术、社会、文化等某一视角或综合视角,对文学经典加以创造性阐释。
    首先,文学经典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它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审美。相反,若离开了艺术审美,文学经典也就失去了它作为文学经典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就是要立足于文学艺术本位,对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技巧、复义、双关、隐喻、象征等进行诠解、论评和研究,以此激起和唤醒读者的文学情感、文学想象和文学观照,最终使后者获得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艺术审美愉悦。其次,文学经典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伟大之处在于深刻地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也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尤其强调文学经典与社会现实的直接联系。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中就指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基于这样的原则,对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就是要在文学经典的文本裂缝或表征中,揭示出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纷繁关系和权力构成,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文学经典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语境、特殊指向和深层意蕴。最后,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还在于它最能体现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正如英国学者霍加特所言:“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它如何拒绝或忽视其社会,但总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的。它有其大量的文化意义,因而并不存在‘自在的艺术作品’那样的东西。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经典中凝聚了文化的因子。”因此,对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就是要着重分析和透视文学经典中深层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意识等,以此让读者更好地去接受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
    (摘编自罗海燕《创造性阐释:文学经典的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詹福瑞对文学经典的划分理论,经典文本属于原生层,创造性阐释属于次生层。
    B.面对《红楼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是文学经典多义性造成的。
    C.艺术审美是文学经典的核心要素,因此创造性阐释的首要任务应是发掘其审美价值。
    D.文学经典与社会现实直接相联,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赵沛霖的话,旨在提出文学经典要获得新生,需要对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
    B.文章第2段从多义性和开放性两方面,阐释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阐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又增添了吸引读者的趣味性。
    D.文章整体采用层进的论证结构,第3、4段又构成总分结构,行文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栏目导航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04-2020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