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

高考

新都网>教育>高考>正文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提纲

http://www.newdu.com 参加讨论 2019/11/8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
    


    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
    (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4.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6.《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巴黎公社
    (1)时间: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3)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2.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一是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二是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
    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知识点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
    (1)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制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5)中国革命两步走
    ①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6)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点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划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重要意义
    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知识点一:改革开放
    1.开启
    (1)事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4)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5)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6)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3)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意义
    (1)“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提出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2.理论创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
    

    (1)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各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主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作用: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地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1)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主题: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内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4)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进人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点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进入新时代的背景
    (1)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存在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3.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知识点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原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草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必须推进的伟大事业。
    (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3)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如何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知识点四:中国梦
    1.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
    (1)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国家梦与人民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人民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发展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知识点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①原因: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②做法: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①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②做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①原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②做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1)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知识点六: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阶  段
    

时   间
    

目  标
    


    第一个阶段
    

    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
    (3)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知识点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时代背景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主要内容
    (1)思想层面的“八个明确”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人柱”。“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者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2)实践层面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讲的是领导力量问题)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的是政治立场问题)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讲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讲的是发展导向问题)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讲的是依靠力量问题)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的是法治保障问题)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的是精神力量问题)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讲的是发展目的问题)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的是人与自然问题)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讲的是国家安全问题)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讲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讲的是国家统一问题)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的是中国和世界关系问题)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讲的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重要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栏目导航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04-2020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