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公务员考试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公务员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注册 | 登陆 | 注销 | 会员中心 | 网站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频道-新都网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 常识判断 >> 正文

专项突破:经济常识

http://www.newdu.com 2009/10/26 行职 田静 参加讨论

从历年国家和北京社招公务员考试看,经济常识题所占比重较少,分值不高,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尽管情况如此,对于此类题型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警惕。时常有考生朋友们抱怨:经济常识题分值如此之低,但复习过程却如此繁琐,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却如此之多,太不值得了。但考生朋友们,您想过吗?由于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惨烈程度,一分甚至零点几分都会为您的公考成功增加一枚重重的法码,让您笑到最后,因此我们必须为这小小的几分花去大量的时间。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常常是之前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却只用了一滴,但正是这些知识的大量储备,才往往能使人在考场上把握人生的走向,也往往是这一滴才会成就您最终的辉煌。

以下是我们对经济常识知识点进行的一些归纳,以便考生复习:

西方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1948年开始发行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其代表性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构成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1)19世纪40—60年代,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对未来社会作了原则性的构想。(2)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即帝国主义论,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斯大林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的对象。

5.物质资料生产的“四环节”和“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并不否定其他环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条件下,消费也能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也都是生产得以连续进行的条件,这些表现是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由三要素构成: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自然物和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劳动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普遍的要素。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变化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7.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属于制度的层面。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联系表现在:(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2)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

区别表现在: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经济体制较为灵活和易变,除了经济制度外,它还受到如社会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思想观念、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生产关系,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8.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就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这就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4.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6.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8.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两种基本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社会经济形态。二者本质上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它们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和手段。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商品经济则主要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经济运行的形态。从自然经济过渡发展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过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这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通常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简单商品经济即小私有制、小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商品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也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的阶段。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3)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13.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其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社会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如果交换不成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商品的这一内在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1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以及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各种具体劳动的劳动目的、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5.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一部门内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16.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它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7.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来自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所有制(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私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商品经济中各种内在矛盾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范畴产生的根源;它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8.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19.货币

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0.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这样一种商品,它被社会所公认,成为各种商品价值表现的材料,它本身就代表价值,能够用它来衡量和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

21.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产生出多种多样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信用卡、电子货币、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等等。信用货币是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结果。信用货币可以定义为: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

2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2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5.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

1.劳动力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①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5.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从一方面来看,它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

程;从另一方面来看,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6.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可以表现为商品,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成为剥削雇佣工人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其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0.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1.生产成本

成本价格又叫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这一概念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此时,在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之上的一个增加额,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12.利润,利润率

利润是资本在运动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13.剩余价值分配(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买卖所获得的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份资本是指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票面的资本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它最终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垄断全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四、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承担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等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的过程。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

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

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

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4.社会总资本运行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①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②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

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

5.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

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①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的实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4)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 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3.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

(2)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合。

(3)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的结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

需要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③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①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②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④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

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和⑤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独立于企

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6.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已融人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机遇与挑战同在。

(1)技术扩散、规模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出口

(2)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机遇。

(3)同时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

①贸易、生产、金融的全球化国际风险增加,而我们的抗击能力相对薄弱

②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货紧缩与通胀,农

业与农村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压力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主权平等互相依赖、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关系。共赢共存

7.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竞争已日益深入到国内市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2)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①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②拓宽经济发展空间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基础在经济实力,我们增强国力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双赢。

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发展将是长期的现象。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

长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调整使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仍有较大的空间;

②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成长期,先进的社会制度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

生命力,但原有经济基础薄弱,仍属于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2)面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我们要做到:

①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习、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成果,②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③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的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快速导航
考试用书
信息检索
站内   百度   Google
辅导课程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都教育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都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都教育”。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新都教育)”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newdu2004@tom.com
  本网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newdu2004@tom.com
  • 公务员考试栏目导航
  • 招考资讯
    考试新闻
    政策法规
    公告通知
    综合新闻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综合指导
    言语理解与表达
    数量关系
    判断推理
    常识判断
    资料分析
    公共基础知识
    行政历年真题
    行政模拟题
    行政专项训练
    公共基础历年真题
    公共基础模拟题
    时政申论
    申论指导
    专家预测
    热点剖析
    申论范文
    申论历年真题
    申论模拟题
    专业笔试
    法律知识指导
    其它知识指导
    专业历年真题
    专业模拟题
    法律法规
    面试指导
    面试指导
    面试热点
    面试真题解答
    面试历年真题
    面试模拟题
    备考经验
    考生心得
    综合辅导
    综合辅导
    网友上传
    综合辅导
    真题解读
    专家访谈
    专家解读
    图书导读
    其它考试辅导
    三支一扶考试
    村官考试
    选调生考试
    社会工作者考试
    报关报检考试
    军转干考试
    招警考试
    银行、农村信用社
    公开选拔考试
    政法干警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为公务员考试考生提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共基础知识、面试等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地方公务员考试辅导资料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4-2009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本站为非经营性网站,收藏资料纯属个人爱好,若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newdu200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