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突破及习题解析

2020/6

互联网
|

字号:

2025高考志愿AI填报系统(开放)
安徽
请选择科目

    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
    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6.(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7.(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输入分数,查看能上的大学
安徽
请选择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