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政法干警招录教育入学考试《文化综合》精品教程

2010/7

易贤网
|

字号: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从国内看,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他们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愤怒的学生还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从6月初起,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其他地方工人也纷纷罢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